- · 《世界中医药》栏目设置[08/10]
- · 《世界中医药》数据库收[08/10]
- · 《世界中医药》投稿方式[08/10]
- · 《世界中医药》征稿要求[08/10]
- · 《世界中医药》刊物宗旨[08/10]
你知道吗,南京有四千多年的中医药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南京地区,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四千年前“彭祖食桂”到六朝时期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此刻印《本草纲目》,再到清代江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南京地区,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四千年前“彭祖食桂”到六朝时期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此刻印《本草纲目》,再到清代江宁名医药材名闻天下……几千年来南京地区的中医发展从未中断。
从“彭祖食桂”到“茅、葛施医”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00年前的彭祖是南京周边第一个知医识药的人。
彭祖即殷商时期的大夫钱铿,因为他受封于彭城,所以历史上通称为“彭祖”。
据说彭祖非常善于导引行气,史书记载他长寿年龄达七百多岁,所以后人世代将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虽然彭祖的长寿有些夸张。但他是南京周边地区第一个知医识药的人却毫无疑义:他懂得桂枝的药用价值。
东晋时期《搜神记》中说彭祖“常食桂芝”,这是他长寿的秘诀所在。现在,中医仍然认为桂枝有发汗、解除肌表及四肢风寒和温通经络的作用,确实可以治病健身,延年益寿。
自彭祖之后,到秦汉时期,南京医药已经远近闻名,这一时期的《淮南子》、《神农本草经》都记载了南京地区中医中药的发展。《淮南子》二十一篇,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书中不乏其医学内容,并记录了句曲山、钟山等处出产的多种动植物药材。
汉元帝初元4年,周公第三个儿子茅叔的后裔茅盈到南京的句曲山隐居,他的两个兄弟则隐居在东山,采药炼丹,施医济民,民间因此将句曲山改名为茅山,至今山上还有三茅宫的遗迹。汉光武年间,著名道教创始人葛玄的先祖葛庐渡江南下,在句容落户,茅、葛两家都是本地早期医药的重要传播者。
葛玄方山留洗药池、炼丹井
陶弘景陶谷村编《本草经集注》
六朝时期,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中医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产生了两位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人。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曾祖葛玄也曾在南京方山修炼,相传如今还留有洗药池、炼丹井的遗迹。
陶弘景也是句容人,从小就很聪明,幼年得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钻研学习,受其影响很深,遂立志养生术。他隐居茅山华阳洞“修身养性”,他钻研医药书籍,在修道过程中,亦炼制了大量的丹药。相传其旧居就在今天上海路陶谷村一带。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经过后汉三国及两晋南北朝的时期,当时患乱频繁,疾病流行,古医籍有很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散失的。由于疾病流行,促进了医药学相应的有所发展。陶弘景不仅长于天文、地理、气象,还精于医药。
陶弘景长期从事游仙采药和炼制丹药的实践,不断丰富着医药学知识,他发现《神农本草经》几经战争破坏与多次转抄,已残缺不全,在此基础上陶氏根据所得残卷,作了大量的归纳整理、增补修订工作,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它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并根据《名医别录》增添了药物365种,共计730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而编撰成的,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第一部按照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
郑和狮子山培植异国草药
李时珍采药栖霞山、牛首山
在明代中医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郑和从海外带回了不少异国草药,二是李时珍在南京刊刻了《本草纲目》。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带回了很多海外奇珍,其中就包括不少异国草药,并在南京狮子山麓静海寺、牛首山等地栽种,如丁香、乳香、胡椒、紫檀木、婆罗树等。其中种植于永宁寺的薝葡花,其花瓣似莲,外紫内黄,当时的博学学者误认为是栀子花。李时珍也曾到静海寺研究郑和带回来的各国花草,以补充《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南京的摄山(今栖霞山)、茅山、牛首山,都有他的足迹。1596年,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就是在南京出版的,史称金陵版。目前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
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 网址: http://www.sjzyyzzs.cn/zonghexinwen/2020/091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