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中医药》栏目设置[08/10]
- · 《世界中医药》数据库收[08/10]
- · 《世界中医药》投稿方式[08/10]
- · 《世界中医药》征稿要求[08/10]
- · 《世界中医药》刊物宗旨[08/10]
中医药免费论文(中医药养生论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医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是中医的佼佼者。 那么,古代有那么多中药,有毒的无毒,有效的无效的,他是怎么准确知道的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通过以往诊
中医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是中医的佼佼者。 那么,古代有那么多中药,有毒的无毒,有效的无效的,他是怎么准确知道的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通过以往诊疗案例,吸收总结
中医药免费论文,李时珍为什么能准确定性中草药的功效?
回答正文:中医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是中医的佼佼者。 那么,古代有那么多中药,有毒的无毒,有效的无效的,他是怎么准确知道的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1、通过以往的诊疗案例,总结归纳李时珍诊治过很多患者,治疗所有患者时,他都会做总结。 例如,如果药量过大,患者病情恶化,下次使用时减少药量。 有些药物使用量少,效果变慢,下次使用同一副药时增加药量。
就这样,随着多年的医疗经验,李时珍总结了很多数据,这些都写在自己的记事本上,记录下来。
2、研读前辈留下的珍贵宝典,学习总结; 李时珍是明代人,在此之前,我国也有许多医学宝典,都是几千年来各朝代医生们自己行医时的经历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如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典型的医学典籍。
3、亲自试用,感知中药功效。 我知道吃神农、百草,用自己的身体体验各种中药的功效。 为了准确把握各种百草要的功效,李时珍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国各地。 一次寻找新中药,李时珍不敢用于治疗患者,于是以身试毒,自己通过身体反应总结了该中药的药性。
当然,这个方法很危险。 只有在粗略估算没有毒性的时候才能使用。 否则,李时珍再多的命也不够啊。 但是,为了这种舍身为医学的精神,仍然值得所有人学习。
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时珍通过总结以往诊疗案例、研究前辈医学宝典、亲自试用等方法,准确掌握了中药的功效。
所以,最后李时珍能写出我国医学宝典《本草纲目》,共52卷,收药1892种,图1109张。
能在国际知名期刊如柳叶刀上发表吗?
中医传承专家论文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但在实践中存在难度。 为什么?首先,中医传承专家医术,都是百年祖传的结果,而目前国际知名期刊是现代医学方法的介绍刊物,如何使百年祖传医术为现代医学观点和方法所接受是最大的挑战。 具体来说,以下差距挡在中医传承专家面前。
第一,中医传承医术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的基础,大家能接受吗; 是能否通过实验证明。 否则,你的医术理论不会被承认,也不会被接受;
第二,中医传承专家的医学观点。 每篇论文,可以不谈理论基础,但不要回避医学观点。 中医传承专家的医学观点,必须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同样也要面对这个问题。 要么你的医学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要么你的医学观点能通过实验证明。
第三,中医传承医学成果的实验方法必须标准
每篇论文都需要实验方法,论文采用的实验方法必须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 如果你的实验方法标准不能被大家接受,而且没有方法证明你的实验方法是科学的,你的实验方法就不会被采用。
综上所述,中医传承专家的论文很难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你同意我的意见吗?
黄学军著作?
发表了《五味消毒钦在内科临床运用》,该论文是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赛获奖作品,获得了第三届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 并与《对瘘道旷置部分加压时间的认识》这篇文章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肠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优秀论文奖。中医药文化体系构成?
1.中医精神文化也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 每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方、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是中医世界观、方、价值论。 作为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着相同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易、儒、道、释哲学的个性。
2 .中医生命文化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言之,生命是医学之本,生命文化可以说是医学的元文化。 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方面,具有与西方不同的鲜明个性色彩。 例如,中医视“气”为生命的根源和动力,阴阳五行为生命的过程序列,从而构建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体系; 中医动态比较自然人与社会人,构建了心灵控制的身心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 中医比任何其他医学都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把中医当成生命科学,不如把中医当成生命文化。
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 网址: http://www.sjzyyzzs.cn/zonghexinwen/2022/1207/2130.html